亦稱“骨刻”,雕琢藝術(shù)。按資料分類之雕琢品種之一。指在動物骨頭或骨制品上雕琢的花紋或物像。由于骨質(zhì)細密堅實,適于精雕細琢那些較為精巧的形象。人類祖先用粗獷的骨雕制品開創(chuàng)了我國的雕塑藝術(shù)。距60~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周口店山頂洞遺址出土的骨針,是我國最陳舊的雕琢品之一。始于原始社會,是介于繪畫與雕琢的一種藝術(shù)。到了新石器時代是形式多樣的小型雕琢品,其骨雕有了長足的開展,有陰紋線刻、薄浮雕紋、圓雕等多種形式的裝修物品。
骨雕筒
新石器時代骨雕工藝品。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。這些骨雕器皿利用動物肢骨空腔,就材成形,或圓形或三角形,高6――8厘米。器壁有多種形式的裝修加工,或刮磨或雕琢(如剔地凸起的弦?guī)Ъy、陰刻溝條等),有的穿孔鑲嵌綠松石。
貝雕
用有色貝殼雕琢或鑲嵌成的工藝品。早在宋元前后,我國民間就流行有螺細鑲嵌和貝帖等工藝等。品種有:各種人物、動物、花卉、掛屏等擺設(shè)品;各種文具、煙具、臺燈等生活用品。顏色富麗,形狀奇特,自然美觀。主要產(chǎn)區(qū)有遼寧大連、山東青島、廣西北海、廣東陸豐等地。
磚雕
一種民間雕琢工藝品。指用鑿和木錘在磚上鉆打出各種人物、花卉等簡略圖畫,作為建筑上某一部位的裝修品。品種有浮雕、多層雕、堆磚等。以北京、安徽、浙江、山西、江蘇等地所產(chǎn)較知名,風格上南方絞纖細,北方較渾厚。
泥塑
亦稱“彩塑”。一種傳統(tǒng)雕塑工藝品。是在粘土里摻入少許棉花纖維,搗勻后,捏制成各種人物的泥坯,經(jīng)陰干,先上粉底,再施彩繪。最著名的彩塑如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和太原晉祠的宮女,無錫的“惠山泥人”及天津的“泥人張”,各具風格。
彩陶設(shè)計
我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工藝次揭示的工藝美術(shù)創(chuàng)作規(guī)劃。其主要內(nèi)容是:彩陶規(guī)劃與社會生產(chǎn)和社會生活的不可分割性,彩陶規(guī)劃的適應性與審美性的辯證統(tǒng)一,彩陶裝修的從屬性和相對獨立性等。